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北派腿 腿无长短别·腿功有高低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潭腿,可能有人觉得奇怪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?还练这个?别急,你想想,以前练弹簧哑铃号称能练出全身肌肉,但真正练武的,像霍元甲先生他们练的潭腿,光凭空拳就能把肌肉练得比用哑铃还厉害,这可不是瞎说,是有依据的。
潭腿到底有什么用?简单来说,就是能让你长力气,站得稳,打得实用,骨头更硬朗。先说掌气力,刚入门的时候,你可能觉得使不上劲,手脚发软,就像电脑卡顿一样,脉络不通畅。但你坚持练潭腿,会发现慢慢的气就能从你的腋窝肋骨那儿一路跑到指尖,那时候就能感觉到,想发力,力量就能随心所欲地调动了。
这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,内功开始有了。只要勤加练习,身体里的筋肉会一天天变强,力气自然就蹭蹭往上涨,这可不是吹牛,是实打实的功夫。再说说稳步式,没练过的人走路可能有点飘,脚底下不踏实,稍微一用力就晃悠,像踩在棉花上。以前练武术,很多人先让你站桩,一站就是半天,确实挺枯燥的。潭腿的好处在于它通过手足的运动来带动练习,这样就不会那么枯燥。当然,刚开始练肯定会有酸痛感,特别是膝盖,那叫一个酸爽。很多人这时候就放弃了,觉得是不是练坏了?其实不是,这是你身体内部的筋肉在适应、在生长,就像肌肉撕裂后修复得更强壮一样。所以别怕疼,咬咬牙坚持下去,大概10天左右,酸痛就会消失,你的脚底板会变得特别结实,走路稳当多了。
潭腿可不是只能自己对着空气比划,它还能用来跟人对打,这叫接潭腿。找一个跟你力气差不多的伙伴,两个人一起练,互相碰撞抵挡,这样一来,你的躲闪、格挡、进攻、撤退都会变得非常灵活迅速。你想想,平时练得再好,遇到真刀真枪的对手能不能用得上?潭腿这种对打练习就是为了让你在实战中能派上用场。而且通过不断的对打,你的手法、眼神、身法、步法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,这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既然要对打,身体就得扛得住。潭腿的精髓就在于你得让手和脚去互相接触,互相抵触。你想想,两个差不多力气的人你来我往地打,那肯定比对着木桩沙袋练要费劲得多,也更能锻炼你的筋骨。据说有人练了半年潭腿,胳膊腿硬得跟铁一样。当然,练得快不快,效果好不好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没有一颗能吃苦的心。跟以前那种打桩打沙袋比起来,潭腿的对抗性更强,每一次接触都带着真实的痛感,这才能真正把你的筋骨练结实。
潭腿这套拳法可不是一招鲜吃遍天,它分成了12路,每一路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变化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?别担心,它的特点就是以简御繁,每一路都从一些基本的简单动作入手,但里面却蕴含着无穷的变化和技巧。很多初学者一看,觉得这些动作好像很简单,没什么了不起,就容易瞧不起它,这就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,只看到了表面的形式,却忽略了里面的精髓。要知道,我们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能扛起多重的鼎,而是要把这股力量用到实处,灌注到我们的手脚上,这才是真正的功夫。
咱们来看第一路叫冲扫,起手势很简单,双脚并拢,两手抱拳站直了。然后左手像拉弓一样向前冲出去,右手保持不动;接着左手收回,屈肘抱在胸前,右手还是不动;然后左手向下打,同时右手从地面扫上来,形成一个横扫的姿势;最后右脚轻轻向前迈一步,身体向左转,这就是第一段。注意,每个动作都要同时发出,或者至少要非常接近,而且每个动作都要用上力气。后面几段就跟这差不多,只是左右交替进行。
第二路叫踢打,起手式还是一样。然后左手向左边打出去,同时右手向内弯曲;接着身体向左转,变成弓步,右手向前打出去,左手向内弯曲;然后右脚向前迈一步,左手向前打出去;最后左脚落地,身体再向左转,这一段也完成了。
这两路拳法虽然简单,但包含了冲、扫、踢、打等基本动作,而且强调了动作的连贯性和力量的运用。
三路:劈札;四路:撑剥;五路:摘槌;六路:单躜;七路:双躜;八路:墩坐;九路:碰锁;十路:碾弹;十一路:上中下;十二路:进步横擂。
表面看,十二路动作皆由弓步、马步等基础步型与冲拳、撩掌等简单手法构成,实则通过严谨编排形成攻防闭环。以第一路"冲扫"为例:起势抱拳立正后,左手冲拳似箭离弦,旋即屈肘护肋,接扫腿攻下盘,整套动作要求拳出腿至、劲力同步,形成"上虚下实"的战术欺骗。第二路"踢打"则强化左右转换,弓马步交替间完成侧踢与劈砸,体现"一动无有不动"的整劲原则。这种设计使初学者易入门,却需经年累月锤炼方能领悟动作衔接间的劲力流转——正如武谚所言:"练拳不练功,到老一场空",潭腿正是将"功"藏于质朴招式之中。
不同于高踢炫技,潭腿独创"寸腿"技法,强调踢击不过膝,专攻胫骨、膝窝等人体脆弱部位。证据显示,十二路中寸腿出现频率高达八成,如第五路架打后突施寸腿击胫,第九路碰锁时以寸腿截击对手重心。这种低踢兼具三大优势:一是出腿隐蔽,裤脚微动即完成攻击;二是重心稳固,无惧对手抱摔反制;三是连击迅猛,配合"连环腿"可瞬间多次踢击同一目标。上盘技法则以劈砸为主,如第三路"劈札"以掌缘劈颈,第六路"单躜"用拳背砸肋,形成"上劈下踢"的立体攻势,印证"潭腿四只手,人鬼见了都发愁"的江湖评价。
十二路的进阶设计暗合武学修为次第。 前四路(冲扫、踢打、劈札、撑剥)侧重单式发力,要求动作清晰劲力通透;中四路(摘槌、单躜、双躜、墩坐)引入组合连击,如第七路"双躜"连续左右贯拳接蹬踹,考验协调转换;后四路(碰锁、碾弹、上中下、进步横擂)综合应用身法,典型如第十一路"上中下"三盘同步出击,第十二路"横擂"以旋腰催发腿力,完成从"招熟"到"懂劲"的跨越。对练套路"接潭腿"更将单练转化为实战,由一方按套路进攻,另一方拆解反击,在动态交锋中培养距离感与时机把握能力。
潭腿作为北派武术的代表性腿法,其体系由十二路完整套路构成,每一路不仅承载独特的技法侧重,更蕴含武学修炼的深层逻辑。这套腿法起源于山东临清龙潭寺,据传为宋代寺僧融合少林武艺与民间技法所创,后世借"潭"字定名,标志着其发源根基。精武体育会创始人霍元甲将其列为必修课,由拳师赵连和系统传授,使潭腿从地域性拳种发展为普及全国的武学基础。
精武潭腿保留十二路原貌,以87式动作强调低位实战;中央国术馆推广的十路弹腿则增高踢击比例,如"七路单展"加入齐腰侧踢,更适应当代表演需求。但无论何种流派,潭腿核心价值始终在于:通过标准化动作建立正确的发力模式,使习武者摆脱"扛鼎之力无处使"的困境,最终达成《精武训典》所载"形正气顺,劲透四梢"的武学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